(第5849例)一条走了36年的流浪之路——陈必飞寻家

发布时间:2024-08-22

一条走了36年的流浪之路

——陈必飞寻家

编 辑:乔 峰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寻亲人陈必飞对家的渴望心情,正如流浪歌所唱的一样。对于正常人来说,回家只是常规动作,但对于那些幼年被拐、走失、遗弃、送养和来历不明的孩子,回家见到爸爸、妈妈、家人,那就成了一生的梦想和追求,更别说像陈必飞这样的聋哑人了。2024年8月20日,傍晚,在重庆江北区野水沟,陈必飞还是圆梦了,帮他圆梦的正是宝贝回家的志愿者。

       时间回到2024年6月7日,寻家工作组志愿者乔峰接到重庆一个叫王庆的微信信息求助,说他想帮一个孩子寻找亲人,这个孩子就是陈必飞。于是乔峰在下午赶到王庆所在地,当乔峰看到王庆和陈必飞时大吃一惊,原来王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而陈必飞更是聋哑人。陈必飞很着急的用肢体语言不断比划着,乔峰看不懂,只好向王庆和周围的聋哑朋友求助。慢慢地,根据陈必飞、王庆和几个聋哑朋友手语比划交流,再由在场的朋友和乔峰推测,最终整理出了详细的信息:
       陈必飞,聋哑人,右边眉毛上边额头有不规则摔伤后缝合的疤痕,能写几个简单的字,无身份证,无户籍,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大约出生于1980年,约1988年冬天从聋哑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人拐骗到外地,没几年自己跑出来后四处流浪,到过北京、武汉、宝鸡、广东、上海等地,后被同为聋哑人的朋友收留,2022年10月在上海流浪时被人带到重庆,以捡废品为生。

       陈必飞记得被拐前自己在聋哑学校住校,从聋哑学校到家需要坐4路公交车,整个路程大约40分钟,坐回家有上下坡和穿隧道。记得自己家住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有自来水,通电,家里有黑白电视机和自行车。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下雪。家附近有条大河(江),河面很宽,河水浑浊,河上行轮船,就读的聋哑学校在河(江)边,旁边有铁路,看见过黄皮火车开过。能写出自己的名字“陈必飞”,能写出弟弟的名字“陈明”,其他家人的名字均不记得。记得家里有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爸爸是在厂里开车拉货的,妈妈在厂里上班。大姐现在约53岁,二姐现在约47岁。

       乔峰收集完信息,随后指导陈必飞采集了血样。第二天,乔峰在论坛发帖,同时在论坛里面搜索,找到两个寻找聋哑孩子的帖子,但都一一排除了:
       约1980年出生1988年被拐卖后四处流浪的聋哑人陈必飞寻亲  685066

       8月19日上午,网站收到线索,陈必飞的家可能在湖北十堰市竹溪县溢水镇,并且如他记忆中一样,来自陈家。正当志愿者逍遥准备联系十堰志愿者走访时,当天下午5点过,湖北省十堰市十堰经济开发区分局白浪路派出所袁警官加入了宝贝回家全国接待群,给接待员依旧留言:有个叫陈必飞的人在寻亲,袁警官已经找到了他的疑似家人,但由于陈必飞是聋哑人交流不便,得知陈必飞在宝贝回家有登记,便想直接联系他的跟进志愿者开展下一步工作。

       乔峰第一时间与袁警官联系沟通得知,原来是辖区热心群众看到了四川志愿者忠哥发布的陈必飞寻家视频,便来到派出所,请袁警官帮助这位聋哑人。袁警官根据视频文案上的弟弟姓名“陈明”,找到了疑似弟弟的联系方式并通知了陈明。

       乔峰立刻拨打陈明的电话,据陈明讲述:陈必飞是陈明同父异母的哥哥,小时候陈必飞经常带着陈明玩。陈必飞是聋哑人,出生于1978年,1988年走失,父母健在。当乔峰将陈必飞额头上的疤痕照片发给陈明时,陈明很激动的表示:陈必飞就是自己的哥哥,并迫不急待的要求尽快来重庆接哥哥回家,并将家中一直保留的陈必飞户口页发给了乔峰

       乔峰与陈明断断续续的交流一直持续到凌晨,顾不得夜已深,乔峰将双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综合比对如下:
  
比对表(685066 陈必飞)
  
  
685066(与陈必飞沟通)
  
家寻没登记(与弟弟陈明沟通)
结论
聋哑
聋哑
符合
能写出自己名字“陈必飞”
陈必飞,有户口本佐证
符合
能写出弟弟名字“陈明”
弟弟名字陈明,有户口本佐证
符合
陈必飞现在照片
与陈必飞幼年照片疑似度极高
符合
记得自己在聋哑学校被人拐骗
在聋哑学校附近走失
符合
约出生于1980年,1988年被拐
1978年出生,1988年走失
接近
额头有摔伤疤痕
额头有疤痕
符合
线索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东陈必全,陈必伟
陈必全,陈必伟二人是陈必父亲的侄儿
符合



       至此,乔峰确定给陈必飞找到了家人,陈明8月20日早上带着父亲和姨父从湖北十堰开车赶赴重庆,下午7点半,当陈必飞的父亲、弟弟、姨父出现在陈必飞面前的时候,陈必飞一眼就认出了父亲。

       2024年8月21日,陈必飞结束了36年流浪生活,跟着家人返回湖北十堰的家。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