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英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中,我肩负起为白思迎烈士寻找家人的神圣使命。怀揣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对真相的执着,我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寻之旅。
最初,陕西省大荔县烈士陵园的记录显示,白思迎烈士籍贯为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然而,当我深入临猗县展开细致查访,却未觅得与烈士相关的丝毫线索。就在探寻陷入困境之时,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一位名为“白思艮”的烈士进入了我的视野。经深入分析与严谨论证,我有充分理由判定,“白思艮”与白思迎实为同一人,以下四重依据如坚实磐石,支撑着这一判断。
行政区划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涟漪,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临猗县于1954年由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而成,而白思迎烈士早在1948年10月便已壮烈牺牲,彼时“临猗”之名尚未诞生。由此可见,烈士陵园记录的烈士籍贯“临猗”,实乃解放后资料整理过程中的无心之失。无独有偶,荔北战役中牺牲的“刘廷栋”烈士,其原籍同样被错误记录为临猗,实则为临县。这一现象犹如历史的回声,提醒着我们在解读历史记录时需保持审慎与敏锐。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其形态与含义亦不断演变。“艮”字读音为“gen”,乍看与“迎”字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回溯至大清与民国时期,“银”字常被简写为“艮”,这一独特的文字现象在民间银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如常见的“元艮”实则为“元银”。由此我们大胆推测,临县的白思艮烈士在家乡或许被唤作白思银,“银”与“迎”同音而异字,在岁月的流转中,这种名字记录的偏差悄然出现,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细微褶皱。
为了进一步揭开历史的谜团,我们与白思艮烈士原籍山西省临县丛罗峪公社天洪村的村党支部白书记取得联系。在白书记的全力协助下,我们深入村庄,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天洪村白姓家族源远流长,“思”为家族字辈,村里确有白思银其人,却无白思艮的踪迹。这一事实与我们的推测高度契合,仿佛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为我们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令人遗憾的是,白思银在村里并无直系和旁系后人。
烈士的牺牲地,是他们英勇事迹的重要注脚。然而,临县白思艮烈士记录的牺牲地为太原阳曲县,与大荔县烈士陵园记载的白思迎烈士牺牲于荔北战役大相径庭。面对这一矛盾,我并未轻易放弃,而是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我发现荔北战役中牺牲的三位临县籍烈士,在中华英烈网和临县志上均被错误记录为牺牲于太原阳曲县,如高修信、曹德元烈士。在那个烽火连天、信息闭塞的年代,信息传递的艰难与滞后导致了这样的错误记录,如同历史长河中的迷雾,暂时遮蔽了英雄的真实足迹。
综合以上四重依据,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判定“白思艮”与白思迎为同一人。白思迎烈士,家乡记录为白思银,山西省临县丛罗峪公社天洪村人,于1948年10月在荔北战役中英勇捐躯,最终长眠于陕西省大荔县烈士陵园。
每一位烈士都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功臣,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探寻中,我们不仅还原了英雄的真实信息,更让英雄的光辉事迹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我们铭记这些不朽的忠魂,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原帖链接:
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祖籍山西省 白思迎烈士静待家人709813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或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